馬雲等偶像級企業家私有化回購退市新活法

71億,美元。

誰能想到,淘寶腐敗、與雅虎的契約精神之辯、支付寶(微博)乾坤大挪移,只不過是馬雲(微博)又一次翻雲覆雨的前奏?

“錯過了谷歌(微博),不要錯過阿里。”這位中國電子(0.59,0.00,0.00%,實時行情)商務教父在2007年阿里巴巴(微博)(13.44,0.02,0.15%,實時行情)赴港上市之前所說的豪言壯語,一向為投資者津津樂道。可就在幾個月前,他們發現,阿里巴巴並不能讓自己成為巴菲特。

因為時隔五年之後,阿里巴巴居然開始以發行價對流通股票進行私有化回購! 5月21日,阿里宣布,將以71億美元回購雅虎持有的20%阿里股權。換句話說,阿里巴巴的名號,將在2012年從香港股市中抹除。而馬雲的理由,是“為修身養性戰略佈局”。

做出同樣選擇的還有陳天橋與郭廣昌。盛大網絡與復星地產,已經先阿里巴巴一步走上了主動退市之路。

而就在今年的5月1日,深交所正式開始實行《創業板上市規則》,這意味著醞釀多時的創業板退市製度正式出台,對於市場中垃圾股票的強制性退市終於有了政策性的依據。人民日報在此前更是撰文稱《必須把垃圾公司趕出股市》。

但同樣是“退市”,主動與被動之間,卻是雲泥之別。

三位偶像級企業家的新選擇,在市場中掀起了軒然大波:畢竟,對於絕大多數中國企業來說,成為一家上市公司,曾經意味著一種榮耀與身份。尤其是眾多二三線企業,至今依然將“上市”當作企業至高無上的追求。在他們的構想中,這無異於一條草雞變鳳凰的捷徑——上市成功,意味著充足的現金流、完善的管理體系、媒體的聚光燈,以及管理層一夜暴富的神話。還有誰能想到主動退市?

但現在,這條道路儼然已經開啟。正如“亞聖”孟子所云:“或遠,或近,或去,或不去,歸潔其身而已矣”,這也許正是未來更多中國企業在面對資本市場時應有的態度上市,未必永遠是一種榮耀,也可能是一種負擔;退市,未必注定是一種恥辱,更可能是一種智慧。管理

對於中國企業而言,退市更像是一種態度:一種能夠把自己的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態度,一種能夠審時度勢決定企業發展方向的態度,一種在市場中如魚得水進退自如的態度

  退潮進行時

嘉銘(化名)不得不又一次面對這樣讓人哭笑不得的垂詢者。

“這個討價還價的本事,哪兒像是納斯達克(微博)上市公司的老總,簡直是浸淫菜市場多年的二道販子!”他在心中惡作劇一般地給坐在對面的這位不惑之年、略微禿頂的仁兄下了個定義。

然而表面上,他卻必須繼續保持著職業的笑容,耐心地為來訪者講解:“相對於納斯達克的退市製度、美國股民的訴訟意識,以及市場維護費用和我們律所的豐富經驗,這種按小時收費的標準,已經是非常優惠了……”

作為國內一家頂尖律所的合夥人,在過去的20個月中,這樣的話嘉銘最少說過10次,而對象基本上都是那些資產規模幾億元上下、擁有一個在納斯達克上市公司董事局主席身份的中年企業家。他所在的律所因熟稔美國證券市場而聞名國內,尤以輔佐企業上市著稱。

但最近這一年多的時間,像眼前這位訪客一樣諮詢退市的人,卻遠遠比諮詢上市的人多。

  打破上市神話

儘管對討價還價不勝其煩,但嘉銘心中對於來訪者的遭遇還是頗為同情:這家連續5年年利潤增長速度超過30%的電子元件加工企業,本來被眾多VC(風險投資)與PE(私募股權投資)看好,認為其有希望成為十年後的“新聯想”。然而2009年,企業在資金並不短缺的情況下,被一家小投行“忽悠”著去美國納斯達克買殼上市,一夜間看似鯉魚躍龍門,被貼上了“高科技板塊”的標籤,但是在“科技龍頭”、“中國概念”、“IT製造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等等光環籠罩下的企業,完全喪失了應有的判斷力,連發“昏招”,股價從上市第一天就破發下行,現在更是接近腰斬。

那家負責運作買殼的小投行在賺​​夠了中介費後早已銷聲匿跡,而留給企業的,不僅有低糜的股價,還包括每年超過150萬美元的資本市場維護成本。

“我們一年毛利潤才1000萬元人民幣多一點,哪兒有那麼多閒錢去美國維護那隻爛股票?當時純粹是被忽悠了!”客戶的話讓嘉銘心中一動:擬上市公司,尤其是準備海外上市的成長型企業,一向被圈里人看作是塊“肥肉”,但是近兩年,大量的投行、律所、審計機構開始大肆發掘這座金礦——有條件讓你上市,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讓你上市!像這家企業,在招股說明書中所描述的融資用途:“用於廠房擴建、渠道拓展以及新產品研發”幾乎都沒有實現,通過售股融資得到的一千多萬美元,迅速被用於償還債務和支付相關各方的費用,投行所描述的“市值翻幾倍”乃至“中國首富”等預期,在股價破發的尷尬現實面前,永遠地變成了夢想。

在包裝成本持續走高的背景下,一兩千萬美元的融資規模,再支付中​​介、買殼費用後,基本所剩寥寥,至於當時融資戰略中的計劃,早已被現實無情地掃進了垃圾堆。曾經對納斯達克趨之若鶩的企業​​,開始紛紛避之不及。

讓嘉銘更費解的是,納斯達克近乎苛刻的審查制度似乎也在配合這個來自東方的圈套:本身巨額的中介費用,就讓企業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期待著上市後股價一飛沖天以掃清積攢的陰霾,但納斯達克每年超過100萬美元的維護費用,卻又成了一座橫亙在企業前進道路上的大山。這算不算是騎虎難下?

“也許退市業務以後將更流行?”嘉銘被自己的想法嚇了一跳。畢竟在中國,​​資金荒與上市熱似乎是一個永遠不過時的話題,缺錢的企業,又怎麼會主動拒絕可能讓自己一夜成神的資本市場?但現實情況卻又不能不讓他繼續往下想:一次性支付幾十萬元人民幣的費用,甩掉每年超過100萬美元的包袱,快刀斬亂麻地尋求一個更安全的未來,這不正是大多數騎虎難下的上市企業們想要的嗎?

  成本,被忽視的重負

事實上,這並非嘉銘一廂情願的想法。

2012年3月,易觀國際(微博)發布報告稱:去年有12家中國概念股在美國成功上市,但是也有29家中國概念股從美國三大主板市場退市,約佔中概股總數的12%。而易觀國際在向《中外管理》深度解讀這份報告時不經意地提到:“這其中有19家是主動退市,而且可能有超過70%的企業是出於成本考慮。”

“維護費用很高。”香港布雷斯投資銀行董事局主席張世賢對《中外管理》直言,赴美上市企業,選擇的是低標準、高風險與高回報,當融資規模甚至不足以維繫上市成本時,上市無異於一場災難,“災難的意思有三:股份流失,會讓企業家們寢食難安;成本過高,會讓他們心如刀割;願望落空,則會嚴重打擊經營管理的信心甚至改變企業的既定戰略。”

一旦如此,“上市對於企業而言已經代表不了什麼了,融資行為被界定為'規範'與'負債'這兩個定義之間,相信經歷了這樣的上市'災難'之後,企業會更理性地看待資本市場。” 北京市金誠同達律師事務所合夥人鄭曉東對《中外管理》如是說。在經手過多樁赴納斯達克上市企業的案子之後,讓鄭曉東對於國內企業的上市衝動有了自己的判斷:“1/3為的是錢,以股份換錢,謀求大發展;1/3為的是名,總覺得經過上市這樣一次洗禮,能夠讓自己從草台班子變身管理規範的國際名流;剩下的則什麼都想要——既做著一夜暴富的夢,又揣著指點江山的心。”

但是現實情況卻是,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在來自監管層、投資者與成本的多重壓力下不堪重負。

對於成本預計不足,這樣的錯誤並非只有中國企業才會犯。 2006年,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從全球範圍內的12家證券交易所申請退市,只保留了紐交所、斯圖加特證交所、法蘭克福證交所的上市資格;而在此之前,寶潔與蘋果,也都先後因為交易量不足、維護成本過高問題從東京交易所退市。

成本壓力讓來自中國的眾多“董事會主席”們焦慮不堪,對於他們來說,在這樣的條件下退市,雖然以後提起來未必光彩,但相對於被拖垮,總要明智許多。

  市場低迷,退市正當時

當然,並非所有人都是因為成本問題才選擇退市,引領近兩年退市潮的中國大佬們,對於退市的考慮顯然要更長遠。

必須承認,在經歷了三十年市場經濟的洗禮之後,中國已經出現了一批有魄力、有眼光更有能力從容進出資本市場的企業:當企業發展需要時,他們依托資本市場,靈敏地尋找商機與融資機會,迅速成長為市場中的巨人;當擁有了足夠底氣、發展又被規則​​掣肘時,他們又能夠快刀斬亂麻,以各種方式從資本市場中全身而退,為企業謀劃出更明晰的戰略與未來。

對於這一輪的退市潮,易觀商業解決方案互聯網及上市行業中心諮詢顧問耿炎對《中外管理》給出了一個更為“實際”的解釋。

“自2008年以來的金融危機,讓全球股市維持在一個低價格的水平,對於企業而言,被低估的股票身價,意味著最直接的利益。”耿炎進一步解釋道,“像最近阿里巴巴私有化的事情,雖然股票的發行價格與現在退市的要約回購價完全一樣,但很明顯,經過這些年的發展,今天的阿里巴巴與幾年前剛上市時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按照常理,股票價格應該翻幾倍才對,那這其中本應增值的部分,就被企業完全'消化'(擁有)了。”

據公開資料顯示,阿里B2B部分於2007年11月6日上市首日,便從每股13.5港元的發行價上漲到39.80港元,當年年底更是達到歷史最高的41.80港元,而今年2月21日,“阿里巴巴集團”和“阿里巴巴網絡有限公司”聯合宣布,由阿里集團向阿里巴巴B2B董事會提出私有化要約,價格為13.5港元/股。據估計,如果私有化成功,阿里集團將耗資190億港元左右。

私有化消息宣布後,馬雲在一封內部郵件中解釋瞭如此做的原因:2012年,將是阿里巴巴集團實施“修身養性”戰略的第一年,為了在新形勢下更好地服務和幫助好中小企業客戶,集團必須調整各子公司之間的關係,出於對客戶和B2B股東負責,遂作出私有化決定。

但很多人也許仍記得,2007年,阿里B2B在香港上市時,馬雲曾在馬路上向投資者演講說,“錯過了谷歌,不要錯過阿里!”並且表示,“不會對股價高有任何壓力,自己對阿里巴巴的未來充滿信心。”這種“前後矛盾”,究竟是為什麼?

阿里巴巴的私有化最終目的為何,至今仍無定論,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要約回購13.5港元的價位,可以說讓馬雲佔足了便宜。以發行價回購,意味著阿里巴巴的管理層在過去幾年,幾乎是免費享用了資本盛宴帶來的繁榮。

“市場環境不好的時候,股價下跌到一定程度,私有化回購是企業一種很正常、也很划算的手段。”同樣運作過多次中國企業海外上市業務的北京海王律師事務所合夥人侯捷笑稱。 “低迷的市場給了企業機會,撿便宜還不趁早?”

據侯捷分析,中國企業的海外退市潮,雖然不會成為市場發展方向的主流,但是像阿里巴巴、復星地產、盛大網絡這樣的大公司,確實已經具備了在資本市場中進退自如的能力。 “當企業有能力完全掌控自己的命運時,資本市場作為'工具'的作用就會更加明顯,主動退市,更多的是出於戰略考慮。”侯捷對《中外管理》說。

  退,為進

馬雲通過退市實現大阿里的戰略佈局仍在進行之中,但另一位中國市場中的資本高手郭廣昌,卻已經開始品嚐以退為進的勝利果實了。

2011年1月20日,復星國際(4.06,0.09,2.27%,實時行情)和復地聯合發佈公告稱:復星國際將就复地全部已發行H股和已發行內資股提出自願有條件收購要約,建議撤銷复地的上市地位。消息傳出,市場一片嘩然,當時內地媒體多以“悲壯”、“高負債房企警鐘”等觀點來看待复地的境遇。但時過一年之後,退市後的複星地產,卻開始了一次真正全面的複興。

對於退市的原因,復星國際曾表示主要是由於融資障礙。作為在香港上市的內地註冊公司,复地在海外融資的能力非常有限,主要包括透過離岸銀行貸款、國際債券發行和股票發行等融資方式。同時礙於相關上市公司規則中對公司及其控股股東關聯交易的規定,復星也無法對複地註入大量資本。也正因為此,复地目前的負債率水平相對於其它港股同業公司要高,這也影響了复地獲得商業優惠條款的融資條件。

事實上,為了解決融資難題,复地一直在嘗試不同渠道的努力。 2010年6月底,復星系曾決定注資复地23億元資金,复地可憑藉該筆資金暫緩資金的壓力,並減低負債率,但最終該筆增發內資股的方案沒有獲得監管層通過。

郭廣昌顯然不願意看到自家的事情自己說了不算的情況,不讓注資?那就退市!對於將復地私有化的好處,復星國際認為:憑藉復星更強的財政實力,加上其在國內和離岸銀行及資本市場融資具有更強的議價能力,复地將擁有更優厚的條件來發展更具規模的房地產項目,尤其是當複地成為複星的全資子公司後,集團內部的資金調配將更加方便,复地也不需要繼續承擔維持在香港主板上市的有關成本及管理資源。

復星內部早已明確,在房地產領域,復星國際將以凱德置地這類企業為模板,涉足上下游產業、發行基金、商業地產、住宅地產、服務式公寓管理,從資金來源到產品全部涵蓋。

房地產基金業務,在復星“大地產”構建中,將扮演另一個重要角色。目前復星系旗下房地產基金主要包括智盈、共贏和星浩三大主要的管理平台,投資領域分別側重傳統住宅、城市新區的產業地產和大型城市綜合體,前兩個管理平台構建於復地集團旗下。

顯然,上市公司的身份已經成為複星地產繼續發展道路上的絆腳石,退市,讓郭廣昌和他的複星集團,有機會重新構架一個地產業內的更強者。

  資本文明成人禮

  強者有強者的生存方式。阿里巴巴與復星,儼然站到了更高的角度去看待資本市場。更具有榜樣性的是盛大集團,陳天橋家族在盛大網絡完成納斯達克退市一個星期之後,馬上又向納斯達克遞交了旗下另一家公司的IPO申請,更彰顯出其眼光與智慧

“市場的本來狀態就應該是有進有退,中國市場的畸形狀態和過於嚴苛的審查,實際上已經成為了許多企業的負擔——這種負擔不僅僅是製度上的,更是心理上的。”新加坡國立大學經濟學教授劉蕾的話不無道理。在中國市場中,“上市公司”的榮譽與“退市公司”的壓力已經形成了一種畸態。 “其實這樣的退市,只是資本市場中的正常工具。”劉蕾對《中外管理》如是說。

據劉蕾介紹,目前所謂的企業退市,通常是出於四種目的:“第一類是出於戰略考慮去做一些調整,比如說盛大、阿里巴巴。第二類是尋找更認可的市場與時機——類似於美國的漢堡王等,在某一個市場中價值被嚴重低估,選擇退市更換一個認可自己的市場。第三類是企業經營不善,上市後各方成本激增導致企業運營困難。第四類則是管理層、大股東套現。”

“無論出於哪種原因,主動退市對於中國企業本身就是一種進步。”在易觀分析師耿炎看來,能夠冷靜面對資本市場,對企業未來做出客觀判斷,熟稔運用資本手段全身而退,對於曾經大多數時候在資本面前舉足無措的中國企業,就是一種成熟的標誌。

而遊走華爾街多年的張世賢則從中看到了商機。因為主動退市企業,通常會採用要約回購私有化的方式。這個過程中如果資金不足,很多人會選擇與PE或者VC機構進行合作,補充資金來源。並且在退市之後,很多企業會選擇更換一個市場重新上市,同樣無法離開資本合作者。這樣的產業鏈條正在形成,這也是中國企業資本文明走向成熟的一個特徵。

“尤其在上市公司私有化的背後,私募股權投資起著很大的作用。在公司缺乏足夠資金在公開市場回購股份的情況下,資本充沛的私募是很好的補給,同時,VC、PE機構還可以為這些公司在重新上市、業務拆分或兼併重組等方面運作提供幫助。”張世賢向《中外管理》分析近兩年來中概股退市案例時說道。

對於一些人來說,退市,可能是一門生意,但對於中國企業而言,退市更像是一種態度:一種能夠把自己的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態度,一種能夠審時度勢決定企業發展方向的態度,一種在市場中如魚得水進退自如的態度。

也許,當中國企業不再以“我們是上市公司”甚至“擁有×家上市公司”作為自己的驕傲之時,企業界和資本市場都會更加趨於成熟和冷靜。管理

陳天橋心中曾有一幅立足納斯達克、構建跨國性網絡娛樂產業帝國的藍圖,但企業上市之後,很多原本可以風花雪月的事情,在規則的束縛下變得舉步維艱。

  盛大悔棋

  都說同行是冤家。但這一次,一向以心高氣傲著稱的巨人網絡(微博)掌門人史玉柱(微博),對老對手卻豎起了大拇指。

2011年10月19日,史玉柱在微博中感嘆:“陳天橋威武,不斷創造第一:第一個把網游做成產業,第一個把一款產品(傳奇)做到年利潤超10億元,第一個上市的網游公司,第一個母子公司同時上市,行業內第一個上市公司私有化。私有化,是為了再創造新的第一。”

史玉柱之所以大發感慨,是緣於此前兩天,盛大網絡(Nasdaq.SNDA)宣布其董事會於兩天前收到創始人和董事長陳天橋的建議函:回購除了他跟他妻子、弟弟三人持有之外的所有盛大股份。盛大的私有化之路,從這一刻拉開了序幕。隨後盛大公告顯示,盛大網絡將以溢價26%,收購所有不掌控在陳氏家族手中的盛大股票。

在經歷了與納斯達克多年的磕磕絆絆之後,盛大終於選擇了離開。

  堂·吉訶德式衝鋒

對於納斯達克這塊已經耕耘了七年的土地,盛大並非沒有感情。

“但屢戰屢敗,總會有些情緒。”一位接近盛大集團高層的消息人士對《中外管理》解釋道。雖然上市已經七年之久,但除了開始時短短半年的蜜月期,華爾街似乎從來沒有給過盛大好臉色。 “低潮時,盛大市值甚至不到網易的1/3,這顯然是陳天橋不願意看到的。”

也許是為了向華爾街證明自己,2009年9月,盛大網絡開始了一輪堂·吉訶德式的衝鋒,意圖重新獲得投資者的青睞。

陳天橋的第一步是將旗下提供77%營收的遊戲業務拆分,重組為盛大遊戲(微博),並在納斯達克上市,盛大網絡變成了盛大遊戲的母公司。但盛大遊戲以12美元上市後,首日就跌破承銷價,一路暴跌至目前的5美元左右——市場依然不認可陳天橋與他的網絡遊戲的價值。

緊接著,盛大遊戲上市融資所得款項被陳天橋運用到了極致,在娛樂、出版、視頻等多個行業頻頻出手,高峰時盛大旗下所投​​資的項目能夠達到百餘個。但由於戰線過長,盛大新業務隨後陷入泥潭,淨利直線下滑。其中的華友世紀最終只呈現出殼價值,重金投入的酷6連續巨虧。至2011年半年年報時,盛大營收17億美元,淨利僅有140萬美元。

持股股東對於利潤回報的苛刻要求,讓盛大飽受折磨,“當時每一輪新的財報發布,員工都會心驚肉跳,生怕股價又出現暴跌。”一位已經從盛大離職的員工向《中外管理》回憶起2009年年底盛大內部的狀況時,仍然記憶猶新。

最終,在七年的謀劃與努力之後,陳天橋選擇了放棄。 “盛大私有化這個想法幾年前就有。上市讓盛大得到了很多,如知名度,如資金,但也讓盛大失去了很多,如純粹,如堅定。公司上市後,股東給了很大壓力,盛大不得已做了很多不純粹、不堅定的事,這樣的盛大讓我覺得越來越偏離我的初衷,我希望再次回到專注遊戲、敢於創新的'小時候'的盛大。”陳天橋此言暗示著,盛大的最後一次示好努力已經被扼殺,退市,幾乎是驕傲的盛大惟一能做的選擇。

  不解風情的華爾街

“打錯了山頭,選錯了觀眾。”一位供職華友世紀投資部門多年的員工這樣向《中外管理》評價自己的老東家。在他看來,在盛大這盤棋中,赴美上市的“當頭炮”本無過錯,但之後操之過急,卻讓盛大在整體上陷入了被動。 “其實如果再等等,盛大的機會還有。”他謹慎地說。在他看來,納斯達克並沒有徹底將盛大拒之門外。

但陳天橋已經無法忍受華爾街的不解風情:“華爾街過去不懂遊戲,現在仍然不懂遊戲,但華爾街懂一個東西,就是錢。”雖然陳天橋的話有些意氣使然,但卻是不爭的事實。華爾街作為世界最頂尖的資本交易市場,其規則就是這樣簡單而實際。

“所以我們求人不如求己,我們最關鍵的是要強壯,一方面我們在努力做好工作的時候,我們也在不斷地對外溝通,希望(他們)能夠更深層次地理解盛大,理解遊戲,理解中國這麼一個特殊的企業。”字裡行間,不難看出陳天橋的鬱悶與不甘。

在陳天橋心中,曾經有著一幅立足納斯達克、構建跨國性網絡娛樂產業帝國的藍圖,但企業上市之後,很多原本可以風花雪月的事情,在規則的束縛下變得舉步維艱。

“企業在自己管理運營的時候,老闆往往可以很舒適,但企業上市的時候卻必然要受到多方的製約。每一步的戰略、決策,都會變成一次投票的結果。”在易觀國際分析師耿炎看來,盛大的遭遇並非偶然:“比如說,盛大因為收購酷六等企業導致虧損。企業的整體收益被拉低,就會引起中小股東的不滿。”耿炎解釋道,在高度發達的美國資本市場中,中小股東的權益如果得不到保證,企業會受到來自多方面的壓力。

正所謂“戰線鋪得越長,消耗也就越大”。如此大規模的投入,其背後需要的是大量資金周轉與支持。陳天橋一直希望構建娛樂帝國,擺脫對單一網游業務的依賴,但多年來整合收購的公司,業績並不理想。盛大集團旗下在美國共有盛大網絡、盛大遊戲、酷6三家上市公司。 “盛大遊戲被持續低估,盛大網絡要承擔巨大的輸血壓力,酷6更是扶不起的阿斗。”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互聯網分析師對《中外管理》如此評價盛大的三家上市公司。他認為,這些盛大系的支柱企業,並不足以幫助陳天橋說服華爾街。

一方面,盛大文學(微博)、酷6網已有業務虧損持續放大,另一方面,新啟動業務前期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作支撐,因此盛大需要用遊戲業務不斷向這些業務輸血。由此帶來的結果是,從2010年開始的近六個季度,盛大整體運營利潤率不斷下降——而資本市場不可能長期容忍孵化業務所帶來的虧損、利潤率低、盈利空間有限等不確定性因素。

  道不同不相為謀。此時的盛大如果想要繼續自己帝國藍圖的構建,只有選擇離開。

  帝國重建,百業待興

“從收購到合併,進而藉殼,最後實現管理層收購,單就盛大處理華友世紀這家公司的手法上,就不難看出盛大的能力與魄力。”美國萬通投資銀行獨立董事於清教向《中外管理》分析稱,盛大最需要的,應當是市場給予一段時間的盈利緩衝期。

2009年6月,華友世紀正式加入盛大網絡,更名為盛大無線。一年之後,華友世紀配合盛大的資本運作完成了與酷6網的股權合併。 2010年8月17日,華友世紀在納斯達克全球交易市場的交易代碼由HRAY更改為KUTV,盛大新收入旗下的酷6網成功借殼上市。華友世紀也最終得以“功成身退”:2011年年底,華友世紀與盛大網絡簽署MBO(管理層收購)協議,正式實現私有化。

在資本騰挪術的運作下,華友世紀這家上市時間與盛大幾乎不分前後的老牌華爾街中概股,最後只剩下了納斯達克殼資源。

但更令人驚訝的事情還在後面:2012年2月14日,盛大網絡宣布與納斯達克成功“分手”;僅僅一周之後的2月25日,盛大文學就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了重啟IPO的“玫瑰”。文件顯示:盛大文學將在紐交所上市,擬融資2億美元。

獲得自由身的盛大網絡,已經開始了重新一輪的佈局。

摩根士丹利的研究報告指出:盛大網絡非遊戲業務前景尚不明朗,短期內可能繼續虧損。但在擺脫規則束縛後,盛大可以將資金投入更大、回報週期更長的行業與項目,利用盛大現有資源,孵化出一批有盈利能力的上市公司。退市後的盛大網絡更可能扮演一個孵化器的角色。一旦哪個業務板塊的市場機會成熟了,盛大網絡就可以將其剝離後拿到資本市場上套現。盛大文學就是最新亮相的一個。

事實上,陳天橋兩年來的宏大構想還遠不止這些:盛大已對外收購、投資上百家公司;盛大在線開始成為基礎設施企業,盛大遊戲成了集團的造血者;盛大文學提供閱讀服務和版權內容輸出;酷6是音視頻內容髮行商;邊鋒佔據桌遊、電競市場;盛世驕陽卡位版權分銷,華影盛世製作影視內容。更何況它們還派生出許多增值服務。

  帝國重建,百業待興。而這一切,都只能建立在沒有華爾街規則禁錮的基礎之上。於是,陳天橋決定“悔棋”。

  退一步,海闊天空

“私有化的真正目的,是讓盛大網絡以較低成本換取自身推進中長期戰略目標的空間與靈活性,從而使其將精力專注於實現未來更大規模的業務開拓與轉型。畢竟在此之前,盛大網絡的戰略考慮已經和美國投資者利益產生衝擊。那種陌生感和距離,不是一則公告就能消除的。”天則經濟研究所研究院孔志國同時暗示,盛大網絡很可能回歸A股市場。

眾所周知,在A股上市的中國企業相較在美國及其它市場上市的同行業中國公司,估值更高,交易更為活躍。加之,相對於國外投資者,中國的投資者更容易理解盛大,因為其中的不少投資者本身就可能是盛大產品的用戶,盛大的品牌和影響力也相對更容易被中國投資者認可。立志打造“中國網絡迪士尼”的盛大集團,顯然可以有比納斯達克更好的選擇。

難怪去年3月,陳天橋在“兩會”上拋出了《加速推進國際板上市,助力紅籌“孤兒股”歸國效力》提案,當時的盛大,已經表露出以退為進的念頭。

雖然對於盛大退市的質疑聲音從沒間斷過,互聯網觀察家謝文就認為:盛大宣布私有化表明其不再接

Published on 2012-06-06 16:16:58
(文章來自) Article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hkstock/ggscyd/20120606/172212240519.shtml